“自贸+保税”为浦东硬核产业“添翼”

发布日期:2020.08.24

原标题:“自贸+保税”为浦东硬核产业“添翼”

近日,市政府批复同意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空间调整方案。同意对张江高新区核心园、青浦园、嘉定园、杨浦园等园区空间进行调整;同意新设张江高新区自贸保税园,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张江高新区各分园在上海科创办的指导下,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加快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未来,在“浦东新区-自贸区-保税区-大张江”四重叠加政策优势下,将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生态和国际化产业链功能的发展,从而形成全球整合资源空间和市场化资源配置的良好机制,推动区域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之一。

“自贸+保税”,将为硬核产业带来哪些红利?政策进一步升级,又将如何助力科创中心建设?上海海关学院海关与公共经济学院院长李九领教授和光谷自贸研究院院长陈波教授分享了各自的见解与观点。

记者:此次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空间调整,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条是新设张江高新区自贸保税园。如果一个区域或产业园有“保税”的概念,它会有哪些特色?与一般的进口相比,有哪些优势?

李九领:新设张江高新区自贸保税园,既是自贸片区又是保税区,这意味着这里既可以使用保税政策,自贸区相关政策同样可以享受,此外高新技术产业所能适用的一切优惠政策也可以享受,我认为这是调整的主要用意,也是对科创中心的一个统筹协调和规划。

陈波:这让张江自贸片区内除了拥有贸易便利化,也拥有高科技发展需求的产业政策。自贸区、科技园区两者相叠加,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研发越发重要的背景下,这个调整将让科技发展更加国际化。

记者:通常什么样的企业有类似的保税需求?对于这些企业来说,相关用品的进口速度快慢意味着什么?

李九领:保税区内遵循国际通行的规则,符合规定的国际货品在这个区域内可享受保税政策,这一点对高科技的研发是非常有利的。

陈波:比如高科技企业研发需要用到的试剂,可以在保税的状态下进入区内进行试验;价格昂贵的大型医疗器械,同样可在保税的状态下在区内提供服务,不用缴纳关税。再比如,芯片公司需求的设备,附加值高,时效性要求也高,这类企业会更倾向于保税的优惠政策。

记者:我们注意到这次新设的张江自贸保税园,一共有三个区域。虽然名字里有张江,但是分别是在外高桥、临港和浦东机场区域。为什么是这三个区域?这几个地方的产业特征有哪些不同?

李九领:从浦东行政区域来讲,从外高桥港区、浦东机场到临港新片区,分布在1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通过这三个园区链接,首先从交通运输上就拥有了天时地利。

第二,从产业基础上来讲,张江是科创中心的核心支撑片区,临港的定位则是以实业、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主导;浦东机场则是内外贸的平台,具有集聚及辐射作用。

第三,近年来随着区域管理机构的改革,国际的营商环境逐步形成,所以在这次调整中,设立自贸保税园区非常有必要。

陈波:外高桥功能定位是现代服务业的开放,在这个区域内新药及医疗设备的使用等可与张江有交集。

浦东机场则体现了“快”。在科创中心建设中,要引领世界潮流,比如专利的抢注等就必须要快。

临港靠海,是一个世界级的产业园,已有特斯拉等巨头入驻,他们需求点在于工业品等特殊样品的使用和投入,所以工业研发最好是放在临港。

总而言之,这三个特殊区域都跟张江合作:外高桥主要是医疗研发的合作,浦东机场主要是通信类等需要“高速”的合作;临港主要是工业设计研发合作。

记者:虽然这三个区域地理范围并不在张江,但是被纳入张江高新区管理范围。这对于张江的企业,尤其是一直主打“中国芯”“创新药”和人工智能的企业来说,有哪些机会?

李九领:张江高端产业及研发中心的集聚,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同时正承接“一带一路”,以及长江经济带等科创的辐射作用。新设园区的调整,对跨境资源的流动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可以集聚又可以重新配置资源,并延伸到整个研发、产业链和供应链中。

陈波:首先是有利于张江企业进行垂直化的管理;其次还能利用其他片区的创新型政策,为企业第一时间创造生长和发育的机会。

记者:其实对于张江的科创企业来说,保税研发的需求一直存在,海关等有关部门也一直在监管方式上创新。比如2018年3月成立的上海海关驻科创中心办事处;2019年底,科创中心海关的白名单制度等,可以看到政策是循序渐进的。此次的自贸保税园与以往的政策有什么关系?是否是一种肯定和升级?

李九领:新设了自贸保税园区后,科创中心海关会延伸以往的服务支持政策,随着区域的扩张,相信科创中心海关会继续跟进更多专门化的服务,赋能集聚更多的资源,助力企业发展。

记者:就保税研发来说,以往更多是对重点企业给予优惠。此次推出自贸保税园后,是否有更多的中小企业享受到这一红利?

陈波:大企业往往因为规模优势,在政商方面渠道更加畅通,但广大的中小企业可能对于新政策尝试成本要比大企业高很多。

现在有了新设立的自贸保税园区,首先将由张江协作管理,意味着企业享受政策的进入成本会大幅降低;其次,中小企业往往是需要政府营造环境的,自贸保税园推出后,能让中小企业直接进入到这个环境里成长。

李九领:理解、运用政策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中小企业,并没有专门的渠道或者专职人员来进行规划。如今上海科创办开设的信息服务平台,如科创海关的“科创e家”等,中小企业咨询办理政策都可以在线上进行。还有政策解读等更多的线下服务,都能更直接解决企业的堵点和痛点。

记者:两位对于自贸保税园,以及未来进一步的贸易便利还有哪些期待?

陈波:自贸保税园,首先概念上有了创新,不是在主体所在区域里,而是片区合作,可形成通力合作的协作机制。

既然是保税园,希望在高科技的服务贸易领域有所突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希望保税园能够为科技发展全球化,以及整个科技发展氛围的创新带来新引领。

我还希望能够做到更多的离岸经济管理模式。所谓离岸经济管理模式,是对于全球流动性非常强的要素管理,要以离岸的模式来思考,要用最便利的方式来吸引人才、资金、要素,在张江自贸保税园内聚集,产生出巨大的附加值。

李九领:这次调整是对科创中心管理体制和机制的理顺、一区22园的优化。利用自贸区、保税区以及科创中心的优惠政策叠加,提升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示范、引领、支持作用,三个片区联动,既有利于创新资源集聚,同时又有利于相关产业链的延伸,将形成合力,整体发挥张江核心承载区的功能。(记者 杨珍莹)